- PILZ监控继电器一般在运行发生故障该怎样避免
- 点击次数:1611 更新时间:2018-07-03
PILZ监控继电器一般在运行发生故障该怎样避免
PILZ监控继电器保护是一门应用技术,其发展建立在机械、电子、通信、计算机等相关基础技术之上,并与远动、监控、变点站自动化等相关技术有密切的关联和相互影响。近年来,继电保护技术发展受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的影响越来越大。变电站自动化技术发展历程大体可分为早期的远动技术,中期的监控技术和近期的变电站自动化技术。
PILZ监控继电器线圈通电时,各延时触头瞬时动作,而线圈断电以后触头呈延时置位工作状态,当所设延时到达后,延时触头又恢复为初始状态。断电延时型因其工作状态(在延时过程中不需外接工作电源)以及控制触点在断电延时过程中吸合触点(常开触点变为接通状态应保持接通状态;常闭触点变为断开状态,应呈保持断开状态)转换特殊性(与常规通电延时型时间继电器触点工作状态正相反)来满足其控制要求。断电延时型时间继电器由早分离器件构成(延时精度低、延时时间短);现用相应可编程定时集成电路或CMOS计数分频集成来完成延时,与之相比,具有延时精度高,延时时间长的特点。以此满足断电长延时的控制场合。PILZ监控继电器整体构成包括断电延时继电器电源部分(经降压、整流、滤波)以提供断电延时继电器内置瞬动电磁继电器和2绕组闭锁型R复位线圈工作);二次电源部分(供断电后延时部分与2绕组闭锁型S置位线圈工作);延时工作部分(可编程定时集成或CMOS计数分频集成);驱动部分;
由V2 P沟道场效应管、V3、V4三管以及继电器为主要器件构成的断电延时型继电器示于图2。如下:端加入工作电源后,C1~C5都按其回路完成充电过程(充电时间应参照产品规定的时间)。同时内部2绕组闭锁继电器R复位线圈得电工作(虚框内转换触点4与6由电源接通转为断开状态,4与8接通),相应外部触点进行转换端接通,呈延时工作状态)。
端工作电源呈断电时,则相应继电器进入延时工作状态。对V2 P沟道场效应管而言,随着C4经R6、RP2的放电,致使其源S电压不断降低(在通电状态时,因UGS较小,ID为零,V2为截止工作状态),根据场效应管相应转移特性(漏电流ID与栅源电压VGS间的关系曲线)当VGS电压达到VGS(Th)(开启电压)时,V2导通。随着V2导通,则漏电流ID经R4产生相应电压降,使V3三管导通工作,终致使V4也导通。
PILZ监控继电器及设备损坏事故。
PILZ监控继电器触头严重烧损或熔焊
1、负荷电流过大,应查明原因,采取适当措施,减小负荷电流。
2、电火花或电弧过大,应采用灭火花电路。
3、触点积聚尘垢,应清理触点接触面。
4、触点烧损过大,接触面接触不良,应修整触点接触面或更换触点。
5、触点超程太小,应更换触点。
6、触点接触压力太小,应调整触点弹簧或更换弹簧。
7、 PILZ监控继电器闭合过程中振动过激或多次发生振动,应查明原因,采取相应措施减少振动或消除振动。
PILZ监控继电器触点虚接
1、 PILZ监控继电器线圈的实际电压过低(低于额定电压的85%),应检查电源电压,控制线路的电源电压,尽量避免采用24V以下的低电压,若确有必要采用24V电压时,可采用并联型触点,以提高工作的性。
2、控制线路中某些接点或压接线接头处接触电阻过大,造成线路压降过大,应及时检查线路连接的接触情况。
继电器控制电感性负荷时触点磨损过快或火花过大
1、故障原因:由于继电器触点动作频繁,触点的压力又比较小,当分断任务很重时,往往会出现触点磨损过快的问题
[1]
。
2、PILZ监控继电器排除方法:
①在触点两端并联阻容吸收装置,用电容器吸收触点断开时电感的储能,使电弧能量减小并很快熄灭。
②在电感性负荷两端并联阻容吸收装置或续流电阻、续流二管等。当触点断开时,由于放电电流方向相反,电磁能便消耗在并联回路中,因此,应注意二管性不要接错。